荀子学派思想是什么(孔子是什么学派的)

博主:专业专业 昨天 1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荀子学派思想是什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荀子学派思想是什么以及孔子是什么学派的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2、荀子主张什么思想

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荀子的主要思想:“天道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天人相分”的思想。

1、“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2、“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

3、“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

4、“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扩展资料

古往今来,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一直是研究荀学引人入胜的一个领域,因为关于人性的学说是荀子全部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荀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集大成者,其人其学汇集于《荀子》一书,对后世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都具有深刻影响。

然而到了宋代,理学家们把《孟子》升格为“经”,荀子及其思想则不显于世,甚至被视为“儒门异端”而遭到抨击和贬斥,其普遍认为荀子言“性恶”则“大本不立”,是悖圣人者。事实上,宋代理学家对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存在曲解和误读。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在理论上的缺陷。宋儒以传道自命,重视心性之学和存养省察,虽喜阔谈宇宙天道,但学术重心仍然紧扣人性论这一范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重规定和“变化气质”及成性工夫。

以北宋张载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在处理现实常态的“气质之性”所含的“恶”从何而来这一理论悖难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荀子的影响或者说是对荀子人性学说的隐性接受,即在对孟子人性思想进行继承和开拓时,用荀子所论“性恶”来补充孟子“性善论”之不足。

强调用道德理想的“善”来主导现实常态的“恶”,从而缔造了宋代理学超越的人性论范畴,一方面,宋代理学家完善并传承了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双向关怀;另一方面,由朱熹完成了传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理学式总结。

站在儒家立场的荀子,面对烽火连年的动荡和人性私欲的膨胀这种“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在《性恶篇》专章论述“人之性恶”的同时。

紧接着提出富含儒家特色的“化性起伪”的解决对策和具体思路,旨在矫治恶性、改变气质、积善化性、增益身心,即强调人通过后天的师法教化和对礼义文理的学习实践而努力改变其性恶一面之“伪”,从而使人获得道德主体地位。

宋代理学家所普遍推崇的“变化气质”工夫与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人性改造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重点体现在“化”的依靠和对象两个层面,这是荀子人性论思想对宋代理学家在儒学路径上的潜在影响。

以张载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大力倡导“变化气质”的成性工夫论,其基础便是“强学”和“知礼”;而在荀子那里,不仅通篇突出“学”的重要性,旨在强调“善学者尽其理”;而且有《礼论篇》专门论述礼制的起源、内容和作用,强调“礼”和“圣人”同为人道之极。

是治国的根本所在,这为宋代理学家所倡导的成性工夫论的外在规范和制约层面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可以说,由张载首倡的“变化气质”说与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人性改造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理学家普遍继承和发展北宋理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其主要学术贡献就是用“理一分殊”来统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并揭示出二者的主次、从属关系,从而把宋代儒家人性论思想推向顶峰。

朱子虽不主张以善、恶来论性,恐“陷释氏之余”,但是通过借鉴荀子“性恶”思想说明了气质之性所含的恶从何而来。

并进一步由此来补充孟子“性善论”中所缺少论现实的“恶”的那部分,从而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完成了传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理学式总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荀子主张什么思想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荀子的天人论 ,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一、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荀子一针见血地指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二、荀子的天人论 ,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三、荀子的社会道德观,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张。
其中,“隆礼”最为突出。荀子是主张隆礼的,而且主张 应分等级而治,尊君重法。荀子认为人之性恶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制约,这在《荀子》的《礼论》、《王制》、《强国》、《天论》、《非相》、《君道》等篇中皆有论述。如:《礼论》篇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此外,荀子在政治上主张要使 强盛,必须行“胜人之道”;在人生观上主张积极有为与正义原则;在修养观上主张修身为本,强调“学”,提倡“思”,重视“行”;在 观上主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尊师重教”、“君师合一”,也有十分进步的意义。

The End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专业百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