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驷(嬴驷晚年为啥这么惨)

博主:专业专业 今天 1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嬴驷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嬴驷以及嬴驷晚年为啥这么惨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秦国秦惠文王
  • 2、秦国赢驷是谁?

秦国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在现代中,很多的电视剧以及电影我们都能看见饰演秦惠文王的角色,可见秦惠文王在历史中的作用有多重要。
秦惠王嬴驷——秦国君主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前311年),又称秦惠王或秦惠文君,名嬴驷,孝公之子。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就将商鞅车裂,然而他并未废除商鞅之法。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
秦国在秦惠王朝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秦惠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却没被废止。因此,秦国的崛起并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断。秦惠王不因人废法,实为过人之举。
秦惠文王嬴驷为什么要杀商鞅
公元前339年,即秦惠文王元年,主导秦国改革变法的商鞅因谋反罪被 *** 军击杀, 被车裂。
作为一个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对秦国的强大,可谓功不可没。商鞅先后于孝公6年(公元前356年)和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在秦国主持进行了两次大的变法改革。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与其他各国变法相比,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最为全面、最为彻底也最为成功。
商鞅变法的效果也极其明显,《战国策》称赞商鞅变法的效果:“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用今天的话来说,商鞅变法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了综合国力。商鞅变法使一个落后的弱小的秦国,变为一个强国。为秦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一代功臣商鞅为什么会死?而且是死得那么惨?车裂,即五马奔尸,是死刑中最残酷的一种。
一般都要在“太史公曰”中总结人物成败原因的史学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传》中却没有对商鞅死因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只对商鞅做出六个字的负面评价:“天资刻薄少恩”。
依司马迁的意思,商鞅死于性格。意思是他为人刻薄少恩,不讲人情,没有朋友,没有人性,所以弄得 人怨,一生背负恶名,只有死路一条。
这也是事实,当时有一个叫赵良的人也曾指出商鞅“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蓄祸也”,劝他早作退路,以避杀身之祸。但巴布猜想,司马迁先生的这些评价也可能与他个人思想和经历有关。他生在儒家思想渐成统治地位的汉武帝时代,加之他身体因遭腐刑致残,对讲求霸道、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极为厌恶。
商鞅的悲惨结局确实有他的性格因素。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命运实际上已经与时代、社会、 和各方利益相连,性格有时候只是造成他结局的一个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改革变法触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司马迁也说:“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我们只要看看商鞅变法对宗室贵族集团的具体损害就可以明白,商鞅对宗室贵族集团利益的损害有多大,感情伤害有多深。(算命)
秦惠文王的儿子详细介绍
长子赢荡,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名荡,秦惠文王之子,又称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前310年秦惠文王死,武王即位,身高体壮,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目出血,绝膑(折断胫骨),到了晚上,武王气绝而亡,年有二十三,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右丞相樗里子追究责任,将孟说五马分尸,诛灭其族。
次子,赢稷,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嬴姓,名则,一名稷,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前307年,秦武王意外死,诸弟争位;赵武灵王与秦国的魏冉等大臣合谋,于是得立,是为秦昭襄王,简称秦昭王。昭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之公元前260年打败赵国的长平之战就是在其在位晚期发生的。前256年,昭王灭东周。前251年,昭王死,年七十五。昭王在位时间长久,任用包括魏冉、范雎、白起等名臣,治军备战,富国强兵,使秦国奠定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
公子华,即秦惠文王赢驷的儿子之一,(又说赢虔的小女儿)名赢华。赢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周显王扁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文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很快,赢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之后,赢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文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赵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秦惠文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宣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魏宣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文王拜为太宰(丞相)。在赢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秦国赢驷是谁?

秦国赢驷,秦惠文王,活了55岁。

嬴驷十九岁即位,史称“秦惠文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

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公元前311年,嬴驷去世,时年四十六岁,谥号为“惠文”,葬于公陵。

扩展资料

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通。商鞅说:“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

这样以来,法令便畅行无阻,秦国越治越好,但却得罪了太子。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登基,一想起当年受罚之事就很不高兴。加之这时商鞅威望极高,家家户户都知道商君之法,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造反。

于是,秦惠文王便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到封地起兵攻打郑县,兵败 ,秦惠文王将商鞅的尸身车裂,并族灭其家,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The End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专业百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