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先生(叶圣陶先生观察仔细生动的描写)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观察先生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观察先生以及叶圣陶先生观察仔细生动的描写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七上课文作者体现了哪些童趣?
-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七上课文作者体现了哪些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心童趣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百草园的生活
1. 有趣的景色 (乐景)
文章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2. 迷人的传说 (乐闻)
百草园显然不只有野草,它更有活泼的大自然(动、植物)生命,构成了“乐园”之第一章。此外,还有神秘而美丽的民间传说:此即“乐园”乐事之二。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 捕鸟的乐趣 (乐事)
雪地捕鸟,自是百草园里的一大趣事、乐事。
特别要细心体会的是捕鸟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充满着期待,心情何其紧张!)跑去一看(何其兴奋),却什么也没有(又是何其沮丧!)。”而捕鸟的乐趣也就尽在这期待、紧张、兴奋、失望与沮丧之中呢!“我”于是颇为佩服“闰土的父亲”了:他可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单是这“叫着撞着”的鸟雀,就足以吸引“我”羡慕的眼光了!当“我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就这“静静地”一“笑”,活画出一个有见识的和蔼老农的形象,他的指点更让“我”五体投地。
此外,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二)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1.乐趣一 :在书屋后面的园里,“我”和“同窗们“爬花坛,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爬”“折”“寻”“捉”“喂”这些动词同百草园中的翻断砖、按斑蝥的脊梁、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中的“翻”“按”“拔”“摘”等遥相呼应,勾画出儿童所独有的心性。
2.乐趣二:观察先生,孩子们在观察先生时寻找乐趣。由于长期观察,知道先生见到众多的人一拥而进书房很可能发怒,便“小心翼翼”的“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瞒骗一下先生,成功的喜悦自不用说。观察先生“念书”,用“┉┉(象声符号)写出先生念书时大声的连绵不断的声态,同时,写先生念书时“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如果不是觉得有趣,怎么会观察得如此仔细?
3.乐趣三 :课内做小动作。乘着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变偷偷做起有趣的小动作——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描小说的绣像画儿,甚至还做“小生意”卖画儿呢!读着这些内容,我们不难想见“我”那时蒙过先生的威严,偷得几分乐趣的情境。不过,在百草园,是痛痛快快地恣情取乐,而在三味书屋则是不得不用些“瞒”“骗”“偷”的小点子。因此,“我”对百草园的时光也就更加眷恋了。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