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四句心学是什么(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四句话)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王阳明的四句心学是什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王阳明的四句心学是什么以及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四句话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阳明心学的四句教是什么?
- 2、阳明心学的四句口诀
阳明心学的四句教是什么?
这四句话是明朝大儒王阳明所做,是阳明心学的观点。 尽管是心学,但是用佛法来解释更加的准确。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指人的清净自性(“真如佛性”或者“真心”)是无善无恶的,既不是孟子的性善论,也不是荀子的性恶论。清净自性不着一物,没有名相,离语言文字相,所以古大德讲,说似一物即不中。从善恶的角度上来讲是善恶俱遣的。真如佛性是众生本自具足的,释迦牟尼佛成道之时不禁感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咸具如来智慧德相”,释迦世尊所指的就是这个无善无恶的真如佛性。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什么凡夫众生都是有是非善恶的观念的呢?而且很多人的是非善恶的观念非常强烈,常常看到别人的恶和非,从而导致自己内心里面无尽的烦恼。然而我们的真如佛性本来是没有非善恶分别的。圆觉经讲,“众生都具有无始无明,一念妄动起了分别执着”,于是就生发出了一个善和恶的分别,也就落入了二元对立的观念,也就是有善有恶,有对有错。因为这个区分是非善恶的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它本质上就是妄念。心本不有因境生,我们对一切事情不生分别就是佛,拥有的就是佛的平等性智,我们执着于别人的是非对错和善恶,就是用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而它恰恰是我们烦恼的根源。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意思是人们能够区分善和恶,从而弃恶从善,这就是良知。这个说法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不究竟,前面讲佛拥有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对世间万法不起分别。知善知恶,说明还有一个分别心在,就不是佛陀的平等性智,而是有分别的邪见。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还有个能知所知,能分别和所分别的东西在,还是在相上,所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还是不究竟,还没有悟到真心之所在,还停留在于第六意识层面。金刚经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我们能对世间任何的事物不起分别执着心,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假相,都是因缘而生的,那么我们当下就是佛,我们就拥有佛陀的大智慧,同时也就能消灭一切的烦恼。般若智慧和世间知识的区别就在于这个能知善知恶的分别心,所谓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我们应该追求智慧,而不是知识。尽管是分别,是妄念,但是究其源头,还是那个无善无恶的本体在起作用。有分别能力而不去分别,因为善恶都是缘起法,是有相的东西,缘起性空而不可得。世间万法平等,万法无咎,一切事情都是平等不二的。换句话说世界没有不平,唯有我们的心不平。烦恼痛苦都是自找的,放下一切,看一切平等,内心如如不动,这样的生活会非常的好过。当然从来另一个角度来讲,作为世间人如果没有区分是非善恶的能力,那是愚痴,和佛陀的平等性智无关。
第四句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的格物经常被错解,现代人理解格物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这不是古人造这个词的本意,这种错误的认知印光 曾予以批判。所谓格物就是格除物欲,人有私心物欲,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知见。我们的真如佛性如同镜子一样,朗照一切而纤尘不染,我们的物欲私心如同尘垢一样遮盖了镜子的表面,从而让我们变的狭隘,愚痴,烦恼丛生。王阳明讲为善去恶,就是在格除自己的物欲和私心,扫除镜子表面上的尘垢,从而找回我们那个原本充满智慧和光明的真心。格物在佛家来讲也就是持戒,就是做到身口意五戒十善。朱熹理学讲心外无物,佛家讲心外无法,万法从心想生。(万法在这里就是指万事万物)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像佛一样具足智慧和福德,但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却是错的,追求财色名利这些空花水月般的东西,落入无边的烦恼陷阱。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我们就像是衣服里藏着摩尼宝珠的乞丐一样,本来十分的富有,可惜不知道。这颗摩尼宝珠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心外无法,向外求是求不来的,有智慧的人向内求,向心地上求,无尽的宝藏,应时会自然显发。放下一切其实就是得到,拼命追求恰恰是迷失了自我,放下一切,智慧就现前,这才是真正的财富。绝大多数人因为迷失在这个有相的世间,秉持着眼见为实的邪见,不能看破世间森罗万象的假相,颠倒执着妄想,生不能自在,死不能解脱,实在是可悲!
最后,总结一句,阳明心学取材于佛学,但是不能超越佛学。所以欲学心学者,尽可以先研佛学,佛学通,则世间学问自然通矣。
阳明心学的四句口诀
1)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实践出真知,要在实践中摸索。事上磨。
3)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听从内心的声音。
4)心外无理,万物一体。心外无物,一切皆是心灵的投射。
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33],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 家。
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 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