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如何被俄罗斯收复的(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

博主:专业专业 今天 1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克里米亚如何被俄罗斯收复的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克里米亚如何被俄罗斯收复的以及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俄罗斯收回了克里米亚却没有收回阿拉斯加,原因有哪些呢?
  • 2、克里米亚半岛,历史上属于俄罗斯,难怪俄罗斯不惜代价也要夺回来

俄罗斯收回了克里米亚却没有收回阿拉斯加,原因有哪些呢?

俄罗斯收回了克里米亚却没有收回阿拉斯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两块土地离开俄罗斯的方式不同,而且这两块地对于俄罗斯的战略意义不同,从回收难度上来说也不同。

克里米亚跟阿拉斯加曾经都是俄罗斯的领土,但是俄罗斯在2014年俄罗斯不惜通过战争的方式收回了在前苏联时期由赫鲁晓夫划分给乌克兰的克里米亚,但是对于面积要远远超过克里米亚的阿拉斯加,俄罗斯并没有收回的任何意愿,甚至当初还迫不及待的卖给了美国,下面就来说一说俄罗斯为什么收回了克里米亚却没有收回阿拉斯:

一、两块土地脱离方式不同

克里米亚是前苏联时期为了庆祝乌克兰加入苏联由苏联当时的 人赫鲁晓夫划给乌克兰的,俄罗斯从来就没有想要将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所以俄罗斯有机会就想要收回克里米亚,而阿拉斯加是在一百多年前由俄罗斯卖给英国的,当时阿拉斯加没有发现能源,而且由于太过寒冷无法居住,俄罗斯很想摆脱这个鸡肋。

二、两块土地战略意义不同

克里米亚位于黑海出海口,如果控制克里米亚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黑海,对于俄罗斯不管是从军事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说都是无法失去的战略地位,而阿拉斯加虽然面积广大,但是由于太过寒冷并不如克里米亚战略地位高。

三、两块土地回收难度不同

克里米亚90%的民众都是俄罗斯族,都支持回到俄罗斯怀抱,属于乌克兰,在军事能力上无法跟俄罗斯相提并论,而阿拉斯加属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事强国。

俄罗斯收回了克里米亚却没有收回阿拉斯加,你知道原因有哪些吗?欢迎留言讨论。

克里米亚半岛,历史上属于俄罗斯,难怪俄罗斯不惜代价也要夺回来

14年,克里米亚通过公投,重新回到俄罗斯的统治下。从1954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赠送给乌克兰,到14年,时间走过了60个光景。克里米亚归宿不定,颠沛流离,既是因为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也是因为它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生流离的克里米亚

在乌克兰濒临黑海的南部,伸出一根细细的管道,连接着一个半岛——克里米亚半岛。半岛上有着一个弥足珍贵的深水不冻港,塞瓦斯托波尔,任何一个不冻港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于是,黑海上的这个半岛,就成了控制黑海的绝对枢纽,谁能掌握它,谁就能掌握黑海,将兵锋指向地中海甚至太平洋,或者指向俄罗斯。 众多的 曾成为它的主人,蒙古的金帐汗国,奥斯曼帝国,沙俄,苏联,乌克兰,以及如今的俄罗斯。

在近代的大部分时间,克里米亚都处在俄罗斯的控制下,从 历史 上来看,它确实归属于俄罗斯。可谁才能掌控一个地区并不看它在 历史 上的归属,这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借口,但真正的决定因素是 的实力,实力越强,话语权便越大。

蒙古不必多说,元朝曾经打下大半个欧洲,骑兵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奥斯曼帝国作为横跨欧亚的王朝,硬生生将欧亚的商路通道斩断,也成了开发 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原因。

沙俄与苏联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苏联推翻沙俄后,很快成长为世界上最强大的 之一,二战后又与美国分庭抗体,主导了冷战世界。至于乌克兰是唯一的例外,它能得到克里米亚是因为苏联的馈赠。

1954年是俄罗斯与乌克兰合并300周年的纪念日,曾任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书记的 赫鲁晓夫 签署中央主席团决议,将克里米亚作为永恒友谊的象征赠送个克里米亚,当然我们都知道, 友谊是没有永恒的,只有利益永恒。

时间来到14年,亲俄政府亚努科维奇被推翻,波罗申科上任,乌克兰彻底倒向美国,之后便是俄罗斯、乌克兰、美国三方的战局,最终俄罗斯夺回克里米亚,但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设置联邦管区,下设两个共和国,即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代表着俄罗斯实质上掌控了该地区。

克里米亚半岛的战略地位

俄罗斯夺回克里米亚也并非轻而易举,尽管他争分夺秒的赶在美国前控制了此地,但紧接着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制裁,尤其是经济制裁,对本就不富裕的俄罗斯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那么为什么俄罗斯还要不计代价的夺回这个半岛?

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就对不冻港趋之若鹜,为此而发动的战争更是不计其数。尽管俄罗斯东面临海,但西面却是深处亚欧大陆内部,出海港口几乎没有,黑海变成了前出地中海的必经之地。

而另一个意思就是, 一旦失去对黑海的控制权,那么俄罗斯的西部就将被彻底堵死在黑海中 ,美国的导弹、舰队也将布置在俄罗斯的家门口,成为一把随时可能将其置之死地的利刃,这是俄罗斯星夜兼程夺回克里米亚的核心原因,事关 安全。

另一方面,尽管金融、互联网等第三产业逐渐成为 的重要财政来源,第二产业正在加大努力进行产业升级,追寻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领域,摆脱掉血肉工厂的不幸处境。

可是俄罗斯在这方面却是慢了好几拍,尽管俄罗斯的程序员们相当有实力,可是俄罗斯却没有一家可以与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并称的企业,而且俄罗斯的制造业升级几乎陷入停滞。

于是俄罗斯的财政来源的中的很大一部分变成了资源出售,尤其是石油。 俄罗斯有着储量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不逊色于中东地区。其中天然气资源可以向中国出售,通过陆路运输,成本低而且便捷。

而石油资源则主要是 高加索石油 ,最好的出路便是从黑海出地中海再输送向全世界,于是问题的关键又来到了克里米亚地区,谁掌握了克里米亚,谁就掌握黑海。

美国控制黑海,那么俄罗斯就彻底被堵死在欧亚内陆,俄罗斯掌控黑海,才能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战略空间,搏一条复兴之路。 除此之外,克里米亚地区曾是俄罗斯祖辈们浴血奋战才占领下来的土地,被赫鲁晓夫为了个人 情感 而拱手相送实在难以接受。

俄罗斯在土地归属上犯下过很多错误,比如著名的 白令海峡与阿拉斯加 ,被沙俄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这是让人心痛到彻夜难眠的教训,而克里米亚重蹈覆辙,想必俄罗斯人梦寐以求要将其重归国土。

在克里米亚被送给乌克兰之后,俄罗斯还要每年支付几千万美元的租金来租借 塞瓦斯托波尔港 ,这个本就归属于俄罗斯的地方。 如果说 情感 上的需求只是引发了出增领土的不满,那么实际的利益损失就成了真正的导火索。

克里米亚半岛事关俄罗斯的 安全,也影响着经济命脉,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这也是俄罗斯不计代价将其夺回来的重要原因。

俄罗斯的招数

当今时代,大国争端亲自下场的次数与可能性正在越来越小,美国曾经主导的越南战争与阿富汗战争,让美国损失惨重而且没能得到预想中的回报。

世界也从美国的教训中得到经验,与其亲自下场冒着被咬一身伤的危险,不如扶持代理人,进行一场代理人战争,赢了自然利益归我,输了也只不过是一场战略格局上的劣势,真正的成本都被搭理人承担了,何乐而不为呢?

两伊战争 如此,克里米亚冲突也是如此。 乌克兰 后,亲俄政府下台,亲美政府上台,并且马上要彻底投入到美国的怀抱。

这背后不是美国在操纵都见鬼了,而就在乌克兰大选还没完成时,乌克兰的东部州便宣布独立,内战一触即发。这些东部州背后的支持者肯定是俄罗斯。

双方各自挑选好代理人,宛如下棋一般,美俄为棋手,乌克兰为棋盘,政府军与叛军为棋子,赌注便是黑海的控制权,一场你来我往的争斗之后,波罗申科请求停战,投子认负,俄罗斯取得了克里米亚冲突的胜利。

而美国在此次斗争中除了颜面受损,但也没有其他实质性伤害,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制裁绝不会因为一场或者几场局部失利而停止。 这场冲突里真正的输家就只有乌克兰了,本就贫穷落后的 ,更是风雨飘摇了。

当征服一个新的领土后,总是要面对民族融合的问题。古代盛极一时的罗马,打遍天下无敌手,最大难题就是怎么让新征服的地区接受罗马的统治而不没完没了的造反。

然而俄罗斯与克里米亚就没这个问题,克里米亚百分之六十的人都是俄罗斯人,说俄语的人更是占到了八成以上,而且先是通过全民公投后独立,再加入到俄罗斯疆域内,其融合问题肯定相当微小。

毕竟 这般的硬骨头,现在也臣服在俄罗斯的统治下,尽管可能只是名义上,但也足以说明俄罗斯对统治一个棘手地区的经验。

当然,这对乌克兰就不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夺回克里米亚的机会已经十分渺茫,只能期待俄罗斯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摔落崩塌,如同当年的苏联,而他们能够在这一事件里把握住机会,重新控制克里米亚。

这里的任何一环都难比登天。失去克里米亚的乌克兰,不再成为钳制俄罗斯的先锋,失去这一身份的乌克兰恐怕也不会再得到西方 的鼎力援助,自生自灭还是重新倒向俄罗斯,也许都不是什么好选择。 这就是弱国的悲哀,选择往往不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而是在错误和更大的错误之间。

克里米亚岛的今天

俄罗斯花费巨大代价夺回克里米亚岛,可不是为了“我没有,你也不能有的”想法。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建设上投入了不少资金。

10年,克里米亚还没回到俄罗斯的时候,俄罗斯便向其投资了2.98亿美元,而乌克兰在23年的时间里一共才投入了1.6亿美元,不及俄罗斯一年。而克里米亚回到俄罗斯后,俄罗斯政府更不会吝啬。

同时,俄罗斯还大型基建,在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萨基附近新建发电站以及数百公里的新电路,18年修建了新的机场,名叫 克里米亚波浪 。6年里,俄罗斯帮助克里米亚修复了1250公里的道路,兴建 。

13年,克里米亚的GDP只有俄罗斯的四分之一,工资低2.6倍,而19年,克里米亚的GDP已经增长到45亿美元。 俄罗斯不计代价的夺回克里米亚半岛,也许对克里米亚反而是件好事。

The End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专业百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