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课程(于丹课程收费)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于丹课程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于丹课程以及于丹课程收费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介绍一下于丹
- 2、于丹为什么下课?
介绍一下于丹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专业职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职务: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中国视协旅游节目委员会学术顾问
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
中国 研究会
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
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
澳大利亚 集团(中国大陆区)首席顾问
电视频道策划
自2000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12个电视频道中的近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参与中央电视台 频道、 频道筹建,现任中央电视台 频道、西部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电视频道策划
自2000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12个电视频道中的近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参与中央电视台 频道、 频道筹建,现任中央电视台 频道、西部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传媒运营策划
近年来曾应邀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四十余家省市级电视台主持“生存策略研究”,并提供内容完备的建设发展方案。为2003北京国际电视周首届DV影像国际观摩论坛;天津广播电视局主办的“2004天津国际电视娱乐周”;2004首届沈阳“清 节”等大型活动策划设计完备的建设运营方案。
城市形象策划
自2001年至今,深入研究城市品牌资源整合及城市形象战略,先后为重庆、珠海、桂林、沈阳、丽江、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提供完备的城市整体品牌规划及城市形象战略方案,先后在重庆、丽江、沈阳市委多次授课,并专题讲授 体制改革研究,受到一致好评。
教学科研
自1995年开始从事高校影视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先后执教本科生课程《影视学概论》《经典名片分析》《电视 采编》《中国古典文学》及研究生课程《电视理论思潮》等,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研究生班固定授课。作为骨干教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参与创办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数字”实验室,参与策划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艺术 方案”等多项 教学工作。曾获得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获2000年度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年度中国宝钢 基金优秀教师奖;2001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 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外被评为2004年度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04年度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
传媒研究
《形象品牌竞争力》等电视理论专著。2002至2004年间以首席研究员的身份主持中央电视台研究处科研项目:《电视频道包装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等科研课题,并主持编撰《2004中央电视台制片人手册》。作为骨干成员参与 级科研课题:《中国影视民族化理论研究》和 级青年科研课题:《电视栏目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南方电视学刊》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关于电视理论、 与传播、传媒产业等领域论文10余万字,引起了影视与传媒学界的高度重视。并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
影视实践
自1988年从事影视创作及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在共和国史册上》(中央电视台1989)、《太阳照常升起》(中央电视台1992)、《香港沧桑》(中央电视台1996)等20与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其中《香港沧桑》获1997年中国电视专题片优秀奖。自1990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中国报道》、《环球》等电视栏目担任撰稿人,曾获1994年、1996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自1999年以来,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社会经纬》、《今日说法》、《精品赏析》、《电视你我他》、《 调查》、《对话》、《艺术人生》等电视栏目策划,担任中央电视台《城市之间》栏目策划、导演,担任中央电视台教科文频道策划顾问,担任光线传播中心《中国娱乐报道》栏目总策划(本栏目已在全国210家有线电视台播出),并担任1993年中央电视台青少部春节晚会《红红火火迎新年》策划人和撰稿人,担任2003年北京市迎战非典大型专题节目《非凡抗击》总撰稿;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
培训
先后为辽宁、河北、浙江、安徽、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东、北京等20余家省级电视台,为大连、青岛、沈阳、长沙、武汉等20余家市级电视台做业务培训,授课获得一致好评。在转型时期中国电视运营理念、省级上星台生存策略、中国电视 发展趋势、城市形象整体策划、电视频道整体包装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2003年4月,促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澳洲知名学府南澳大学的联合办学,主持开设省市电视台·电视频道总监高级研修班并授课。
其他经历
多次应邀担任中国 节目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社教节目奖,中国谈话节目奖评委以及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年度评委,中国电视法制节目“金剑奖”评委等。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北京青年报 | 信息产业报 | 北青网 | 法制晚报 | 竞报 | 第一财经日报
于丹为什么下课?
于丹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百家讲坛”“论语”这两个关键词出现。当年,于丹作为“国学 ”受到大众的追捧,到处演讲、授课,名噪一时。
但是,就在2012年,这位“国学 ”在北京大学讲课的时候,却被台下的学生喝了倒彩,并最终被赶下了讲台。
于丹是北京人,生于1965年。她算是不折不扣的书香门第。她的父亲,也就是于廉,是著名的国学家,知识渊博,文字功底深厚,而且还喜爱画水墨画。
于丹从小不仅从书本上获得了大量的中国传统 的影响,而且在生活中也经常参与父亲和其好友之间的交流活动。
原因有多种
第一,于丹人品的问题。于丹人品出现问题是整个时间的根本原因。当初,于丹在《百家讲坛》快速走红后,就开始到处演讲。要知道,她的演讲都是完全商业化的。
于丹看到自己的价值越来越高,于是就开始提高她的出场费。这还不算什么,她居然开始学会了耍大牌。每次出去讲课,她都要求车接车送,而且必须是豪车才行。下车的时候,必须有专人在门口迎接她。
此外,出差演讲的过程中,无论是饮食还是住宿方面,她都要求对方给自己提供最高标准,如果不是五星级酒店就不住,如果不是山珍海味就不吃,完全没有“国学 ”的风范。
第二,对于她文学素颜的质疑。我们都知道,于丹在成名后, 了3本书,很多人受到名人效应的影响,纷纷前去购买。
当大家认真“拜读”她的这些作品之后发现,《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论语>感悟》高度雷同,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
此外,于丹在后来的各种演讲中,讲述的内容也基本上都是之前的旧观念、旧理论、旧看法。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她在成名之后,完全没后再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没有产生新的理论和观点。
于丹作为“国学 ”,本来应该是专心做研究的,当然,其愿意出来传播优秀传统 我们是持鼓励态度的。
但是,她的商业气息太浓,据相关数据显示,于丹当时已经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名,在出场费水涨船高的背景下,于丹的税后总收入居然达到了惊人的1000多万。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