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恭最先出自在哪里(前倨后恭出自哪里)

博主:专业专业 今天 1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前倨后恭最先出自在哪里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前倨后恭最先出自在哪里以及前倨后恭出自哪里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前倨后恭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 2、前倨后恭出自哪里?

前倨后恭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成语 前倨后恭

发音 qián jù hòu gōng

词性:贬义词

解释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示例 帝有葛仙翁笑诞:“猴子是何~?”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一回。

原文:
唐裴佶(ji)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好声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时任寿州刺史)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守门人)报寿州崔使君(即崔昭。使君,称州郡的长官)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ju,傲慢)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书房)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shi,原指粗绸,当时可作货币流通)千匹。
译文:
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官声很好,被认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崔昭何许人也,众口一致说他好。一定是行贿了。这样下去, 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说:“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裴佶的姑夫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门人一顿,让门人用鞭子将崔刺史赶出府门。过了很长工夫,这位崔刺史整束衣带强行拜见裴佶的姑夫。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做食饭。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踞骄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有恩于人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去,到学堂休息去。”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疋。
道理; 意思是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先是傲慢,后是恭敬。讽刺一个人非常势利眼。

前倨后恭出自哪里?

战国后期,洛阳有个名叫苏秦的人,他博览群书,关心政治,对形势有独到的见解。他曾到过秦国,向秦惠文王游说,劝他实行“连横”政策,诱骗部分弱国随从秦国进攻其他弱国,达到各个击破、统一天下的目的。苏秦一连上书十次,均遭到秦惠文王的拒绝。时间长了,苏秦的黑貂皮袄穿破了,带去的百斤黄金用光了,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到洛阳。

苏秦回到家中,家里人见他腿缠绑布,脚穿破草鞋,身子枯瘦,皮肤黝黑,都不理睬他。妻子不下织机相迎,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面有愧色,长叹道:“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都是因我学问不到家,未能取得荣华富贵,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啊!”他认识到,读书在精不在多。从此,他全力钻研姜太公的《阴符》。一年以后,苏秦的学识突飞猛进,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他离开家后,去赵国面见赵王,劝他执行“合纵”政策,联合韩、魏等五国,共同对付秦国。赵王听了很赞赏,封苏秦为武安君,拜为相国。为了执行“合纵”政策,赵王给他兵车百辆,绸缎千匹,玉璧百双,黄金万两,请他再去游说列国诸侯。

苏秦路过洛阳,他的父母马上把房子打扫干净,备好酒宴,到城外三十里处迎接;妻子低着头,侧目而视;嫂子匍匐前行,连拜四拜,跪着请罪。苏秦见了这番情景,回想起上次回家时的场面,十分感慨,便问嫂子:“何前倨而后恭?”嫂子惶恐地答道:“因为叔叔位高而多金!”听了这话,苏秦长叹一声:“唉!人穷则父母不认儿子,富贵了连亲属也畏惧啊!”以后人们便用“前倨后恭”来形容势利小人的丑态。

The End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专业百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