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和李逵相差多少岁(张飞不等于李逵)
看过新三国和新水浒的朋友也许都有一个印象,剧中的张飞扮演者和李逵扮演者是同一演员,其剧中的人物造型也大致相似,形成了张飞等于李逵的人物脸谱固有形象,让不少观众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李逵剧照
李逵何许人也?历史上真有李逵这个原型人物吗?据《宋史》记载,历史上宋江起义的将领中确实有李逵这样一个人,可对他并无详细记载,除了年代接近和姓名相同之外,其他地方没有一处同《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相吻合。因此,这个李逵是否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原型一直备受争议。
小说《水浒传》记载,李逵生得粗壮黝黑,绰号“黑旋风”,古代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今属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姚家官庄村。《沂水文史资料》第十辑就有一篇文章谈及此事:“解放前,沂水县姚家官庄村土地庙有一石碑,上刻‘姚家官庄原名为百丈村’等类似文字。据此,姚家官庄村即认定为李逵的故里。”
原来的百丈村为何改名为姚家官庄村?2012年,沂水县地名办公室监制的一篇文章《历史上有李逵这个人吗?》,作者专门走访了这个村庄,了解到村庄更名与清代俞万春的小说《荡寇志》有关。《荡寇志》以尊王灭寇、维护朝廷统治为主旨,对李逵等起义人物极尽丑化,其出版时间又恰逢洪秀全起兵反清的年代,故小说在当时传播极广。据村里的老人表示,百丈村的乡亲们害怕受到这位“强盗”祖先的牵连,遂更名为姚家官庄村直到现在。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历史上确有李逵这样一位起义人物,但与名著及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相差甚远,如今呈现在屏幕前的李逵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最早的“黑旋风”从宋元时期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到后来元代杂剧都有李逵形象的出现,后来通过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等剧目,使得李逵从风流才子逐步演变成了“黑脸大汉”,最终成就了《水浒传》中的“黑旋风”形象。
名著《水浒传》成书于元末,离宋代那段历史相去甚远,故小说中的宋江、李逵等人物描述多以《宋史》为基础,结合了元代的杂剧及大量的民间传说编撰而成。如今荧幕上的“李逵”,应该以《宋史》所记载的李逵为原型,然后集百家之长的一个综合艺术形象。
张飞剧照
张飞是网传的美男子?同样是名著,《三国演义》中张飞的人物形象比《水浒传》中李逵的人物形象要靠谱得多,而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把张飞的荧幕形象刻画成同李逵一样的粗黑莽汉是有失历史公允的。
参阅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其中对刘备、关羽的颜值都有浓重着墨,却对张飞的颜值只字未提,所以才有了后来《三国演义》作者对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个形象的任意发挥。其实,《三国志》除了未对张飞的容貌进行描述外,对枭雄曹操的容貌也没有记载。至于为何会这样,这可能与作者的行文风格有关。按照《三国志》的记事风格,容貌奇特的人物一般都会着重表述的,容貌平常的人物则着墨较少或无记载。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就提到了诸葛亮的外貌: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至于张飞是否为时下网络所流传的美男子?这一论证也是缺乏依据的。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一是认为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都成了蜀汉后主刘禅的皇后,既然能被选入宫中,说明张飞的女儿长得漂亮,以此类推,其父亲的颜值也应该不差,包括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中也是这么认为的;二是根据《三国志》在赤壁之战前,鲁肃入当阳见刘备时的一段记载。鲁肃道:“想我江东有周美郎,不想冀州也有此等美姿颜者。”据此,有学者推测,鲁肃口中所说的“美姿颜者”应该就是张飞,于是就把张飞定义为一个美男子,其颜值能与周瑜有一拼。单凭这句话就认定鲁肃所说指的是张飞,也是值得推敲的。当然,鲁肃所说的“美姿颜者”可能正是张飞,但也不排除他第一次见到张飞时,对刘备的结义兄弟的一番美言夸赞;三是因为张飞喜欢书法,特别爱画美女。普遍认为,一个有艺术追求的武将,其颜值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一观点其实有失偏颇的,爱好艺术并非其颜值就一定高。
笔者认为,关于张飞颜值稍微靠谱一点的依据,是2004年2月21日《四川新闻网》转载《天府早报》的一篇新闻《隐居山中千年 四川简阳发现一座“神秘大佛”》,这座“神秘大佛”后被认定为张飞石像,相传这是唐代工匠为纪念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张飞扎寨于此所特别雕刻的。根据记载,该石像只有头部,约五米高,三米宽,其形象慈眉善目,耳长唇厚,脸上没有一根胡须,像一座佛像。根据这篇新闻的表述,在简阳地区,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张飞的传说。
据新闻信息,石像被发现时,当时四川简阳文管所所长袁守新说:早在1987年他们搞文物普查时就已经发现这座雕像,当时雕像已经被破坏得比较严重,为便于保护,一直没有对外宣传。现在经过考察,他们已确定“神秘大佛”就是张飞雕像,其雕刻时间大约在唐朝,雕刻原因还需进一步考证。至于当时袁守新所长所说“神秘大佛就是张飞雕像”的言论是否靠谱,这是考古学家要做的事,但流传在当地关于张飞的传说不能忽视,毕竟这是一代代人流传下来的,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无论如何,该石像的发现,以及通过对《三国志》原著的综合分析,使人们对张飞的真实面容不得不做新的审视。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历史上真实的张飞至少不是一个粗鲁的黑脸大汉,可能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将。是否美男子?这就难说了,但可以肯定他长得并不难看。
在四川简阳发现的“张飞”石像
豪情万丈飞将军了解历史还是要看原著,文学作品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罢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轻视文学作品,其展现形式生动活泼,传播价值要远远大于原著本身。历史上的张飞出身于书香门第,家族产业庞大,相当于现在的土豪,屠宰行业不过是他其中的产业之一。张飞的性格虽然急躁,但他粗中有细,领兵打仗颇有方略。《三国志》记载,张飞以少胜多,把曹魏名将张郃打得大败,喜悦万分,用丈八蛇矛作笔,在八濛山石壁上凿两行隶书:“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即后世传诵的“八濛摩崖”,又叫“张飞立马铭”。由些可见,当时的张飞是何等的豪情万丈?
影视剧中的张飞喝断当阳桥,吓死曹军大将夏侯杰,这个情节确实夸张了。真实的情况是张飞断桥退曹军,当时,百姓和刘备在长坂坡撤退后,张飞负责断后,直接将桥砍断,而曹操率军追过去的时候并没有大军随行,看到刘备已经跑远,桥也断了,便放弃了继续追杀的念头。张飞在这一战中最精彩的地方,便是在桥东密林中虚张声势,让曹军误认为有伏兵这一情节,说明历史上的张飞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再说一件事,影视剧中张飞“怒鞭督邮”也并非张为所为,而是刘备亲自执鞭所至,只不过《三国演义》为了成功塑造刘备的大哥形象而让小弟张飞背了黑锅。当时的督邮,虽然官不大,却位轻权重,相当于现在派下来的纪检干部,地方官员是不敢轻易得罪的。当时的刘备好不容易混了个县尉,然而上面派来的督邮却老是找他麻烦,于是刘备大怒,带人冲进去将其绑出,将自己的官印挂在他的脖子上,并狠狠的抽了他二百鞭,然后弃官而去。这段记载可见《三国志·先主传》。
张飞是蜀汉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对蜀汉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有时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张将军死于公元221年,马谡街亭失守事件发生在公元228年,诸葛亮之所以用马谡,一方面可能是培养新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凸显的却是后蜀武将的短缺。假如张飞能多活20年,具有战略地位的街亭派他去镇守,后蜀的历史也许就会改写了。
至于张飞为何也演变成了观众心目中的黑脸大汉形象?笔者分析认为,这可能与作者的经历有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和《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处于同一时代,即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相传施耐庵年长罗贯中30岁,是罗贯中的师傅,《水浒传》是两人通力合作的结果,之后罗贯中才单独创作出了《三国演义》。关于两人的这一层关系,纪连海在《百家讲坛》中也认同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这一说法。由于两人有了这一层关系及合力创作的经历,《三国演义》把张飞塑造成同李逵相似的人物形象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罗贯中也同样如此。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综合一些民间传说,再发挥一下个人的想象空间,于是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就出现了。
李逵和张飞没有可比性关于历史上真实的李逵,根据《宋史》的记载,龚开所著《宋江三十六人赞》,以及同一时期《大宋宣和遗事》等史料,作为宋江的部下,对他个人并无专门记载。为此,我们可以认为,李逵只是宋江部下一个普通将领,并无特别之处。拿文学作品《水浒传》以及后期衍生的影视作品中的李逵形象,来和三国时期的张飞作比较,这是不科学的,更没有可比性。
,发布于:2023-07-11,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