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准备杀掉施琅
施琅为什么被康熙帝杀掉?
因为施琅是个墙头草翻来覆去的投降叛变,毫无忠诚可言,俗称三姓家奴。
在清朝没有立足之处,最后就现在投靠在广西的明朝残余势力李成栋,但是在明朝时期李成栋和施琅不合,所以就把施琅推荐到了郑成功这边,本想和郑成功好好干。
但是到了郑成功运拆蚂这边,依旧未能得到公正的待遇。最后施琅和郑成功决裂。这一次的出逃也让康熙非常的讨厌这个施琅,反反复复的一个人,从这个方面看康熙也想杀他了。
简介
郑成功看到施琅这样做,就又和施琅起了冲突,最后施琅杀了郑成功的人,郑成功又杀了施琅全家,施琅没办法就又选择投降了清朝。这一次的投靠康熙看到旁埋了施琅的海军本领,所以得到重用,最后台湾也是御隐施琅打下的。
所以其实施琅对于康熙来说是功臣啊,虽然有点两面三刀的,反反复复的,但是其实也是为了展现抱负,所以有人说康熙想杀施琅是错误的认知了。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因为他觉得施琅是一个“ 三姓家奴 ”。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被施琅借故杀死,加上施琅和家人贪污严重。后来,郑成功就诛杀了施琅家人。由此,导致施琅再度降清。
关于施琅李培: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诛杀了施琅父亲与兄弟。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投降哪如唯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橡拦宗祠。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施琅,明末清初军事家。生于公元1621年,去世于公元1696年,享年75岁。字尊候,号琢公,最开始是郑芝龙的部将,后来经郑成功招揽,随郑成功一起抗击清朝统治者。先后跟随郑芝龙、郑成功父子,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公元1683年,接受康熙命令率军渡海统一台湾。后世人对于施琅这个人,历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背郑降清”是汉奸,有些人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有利于祖国的团结。对游拦握于郑成功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不妨先从他引起争议的源头说起。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施琅他为什么会降清呢衡伏?
施琅早年跟随郑芝龙,后来随郑芝龙一起降清。郑芝龙死后,受其儿子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 、善战的得力骁将。 通过这儿我们知道,施琅降清并不是只有一次。但这第一次,显然只是跟随自己的将军,并不代表他自身愿意。不然他不会随即就转入旧主之子的阵营,共同抗击清军。
照这个样子,施琅应该就会这样跟着郑成功,走完自己的一生了,怎么会选择第二次降清呢?长城不是一日建起的,矛盾也不是一日堆积的。早在公元1651年,施琅就对郑成功南下勤君时,提出的“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策略极为不满,提出反对意见。
如此做法,让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当时正好遇到清军攻打厦门,可是守城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只有施琅奋勇抵抗,亲率身边六十余人,英勇抗击清军,杀死清军马得功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对于守厦成功,郑成功对抵抗将领皆有重赏,却特意“遗忘”了施琅,这就让施琅极为不满。
种种事件的发生,小矛盾激发成大矛盾,终于在一个导火线的刺激下,爆发。这根导火线,就是施琅亲兵曾德。曾德曾犯了死罪,逃匿于郑成功处,并被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准备治罪。郑闻讯急派人传达命令,施琅不得杀曾德。施琅曰:“法令,琅是不敢违背的神庆,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施琅杀死曾德,在郑成功看来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这让郑成功很是生气。于是命人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这个时候在郑成功处已经没有了活路,唯一能让他报仇,又能护他安全的便只有清军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施琅投降清廷。
施琅到底是不是汉奸,其实不好判断。要是在当时,凡是汉族人之外的民族,都不是正统。清朝是满族人统治的王朝,在当时反清复明势力,还极为强盛的情况下,施琅绝对是妥妥的汉奸。他帮助外族攻打汉族,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抹杀他背叛种族的罪过。
可要是放在清朝和如今之人看来,施琅实在没达到汉奸的程度。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施琅收复台湾,是大功臣,绝对不会给他安一个汉奸的帽子。
在今人看来,施琅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施琅将收复台湾的损失减到最小,要是换一个满族将领来的话,当时的台湾人民绝对要遭罪。最重要的是,施琅没有拘泥于个人恩怨,并没有对郑氏家族打击报复。他死后,“两岛八闽皆顷德”,纷纷为之树碑扬誉。十九都有“ 靖海侯”坊,阳义辅立康熙制诗句“上将能宣力,南纪尽风流”,同安等地立“绩 光铜柱”、“泽普南天”、“勋高大树”、“泽沛甘棠”。因此判断施琅是不是汉奸,并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下定论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人存在争论的原因。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