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结束后的场馆使用问题(奥运会结束后场馆如何利用)

博主:专业专业 昨天 1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奥运会结束后的场馆使用问题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奥运会结束后的场馆使用问题以及奥运会结束后场馆如何利用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更好发挥奥运场馆赛后经济社会效益呢?
  • 2、国外奥运场馆赛后使用的得与失

如何更好发挥奥运场馆赛后经济社会效益呢?

为了举办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又新建了很多奥运比赛场馆,当冬奥会结束之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将这些场馆利用好。

第一:向全社会开放。

为了建设奥运比赛场馆,可以说也耗费了巨大的精力,投入了巨大的金钱成本,一旦比赛结束之后,可以直接向全社会开放,让更多民众了解奥运场馆的真正内涵。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冬奥会的 ,也能直接产生效益,让投入的金钱变成效益。

第二:可以举办比赛。

当冬奥会结束之后,这些场馆可以直接拿来举办国内和国外比赛,不致于让场馆荒废,所以可以作为临时和专业的比赛使用。不仅可以让这些比赛场馆循环起来,最重要的是能让这些比赛场馆进行创收,给当地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作为旅游景区展览。

2002年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场馆修建的非常漂亮,当冬奥会结束之后可以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展示出售门票,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顾客了解冬奥会的 历史以及比赛也能更好地向公众普及冬奥会的知识,这是一举双得的好事,在民众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游览这些科技建筑。

第四:网络推广使用。

由于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所以可以把这些场馆直接融入互联网元素,通过云直播方式向更多人群,展示奥运会比赛专用场馆功能,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使用这些场馆。2002年为冬奥会修建的比赛场馆并不会浪费,也并不会因此没落。 在比赛结束之后肯定会继续发挥效益,毕竟一场冬奥会能改变一个城市,也能改变一个 。冬奥会不仅仅是世界舞台,最重要也是一个 展示国力的舞台。

国外奥运场馆赛后使用的得与失

速滑馆 供图/视觉中国

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笔者在欧洲工作时,多次去两个奥运举办地——柏林奥林匹克 体育 场和奥利地的因斯布鲁克参观考察。前者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主 体育 场,后者是当今世界唯一两次举办冬奥会的地方——曾先后举办1964年和1976年冬奥会。

尽管80多年过去,柏林奥林匹克 体育 场历经二战战火和岁月磨砺,至今依然是柏林地标式建筑。这里经常举办大型赛事和文艺演出,是2006年足球世界杯的主赛场,也是德甲柏林赫塔的主场。笔者曾在这里观看世界田径世锦赛和德甲的比赛,场外公园是柏林市民休闲的热门场地。

因斯布鲁克位于德、奥边境的阿尔卑斯山中,景色宜人。夏季漫步在中世纪古建筑的老城,可以看到远方阿尔卑斯山上的残雪,仿佛置身童话世界。到了冬季,这里便成为各国雪友纷纷造访的滑雪胜地,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中享受粉雪的无限乐趣。因斯布鲁克城外,当年奥运的大跳台依然矗立,不仅成为地标,至今还在使用。当年的滑雪场,如今是顶级热门。当年的主 体育 馆,如今举办包括欧洲杯足球赛在内的 体育 赛事。当年的运动员村,如今成为酒店、民宿。笔者就曾入住其间,听当地老翁畅谈当年的奥运往事。得益于两届冬奥举办地的名声,因斯布鲁克成为欧洲闻名遐迩的 旅游 胜地。

夏季奥运会一般都在大城市里举行,人口稠密、市场大,但奥运场馆赛后利用依然是世界性难题。主办方都要为大量 体育 场馆的运营伤透脑筋,一些主办城市甚至因此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部分场馆废弃,少数场馆进行拆除卖废旧建筑材料。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30多个奥运场馆,每年上亿欧元的高昂维护费用让雅典叫苦不迭。记得笔者去雅典出差,当地就有人抱怨奥运会是“面子工程”——雅典奥运会总开支严重失控,使希腊政府陷入严重的预算赤字。由于当地人口少、市场不大,加上希腊经济不景气,场馆赛后运营人流量太小,亏本严重。因而,一些冷门运动场馆干脆就废弃了,有的已经长满荒草。

相比夏季奥运会,冬奥会受高山、雪地环境等限制,通常在较小的城市和偏远地区举办。人口少,意味着很难再举行大规模活动,而且冬季运动还受季节限制,给场馆赛后利用更增添了难度。例如,1968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奥会滑雪场地后来就被废弃了,因为其所在位置不太理想,运营成本太过昂贵;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奥运村在赛后空置多年,后被迫转交联邦作为监狱而非奥运遗产开发;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后,巨额的场馆设施维护费用成为长野的大包袱……

奥运场馆赛后使用难题早已引起国际奥委会的注意。新世纪之初,国际奥委会专门成立了“奥运会研究委员会”,研究如何控制奥运会的规模,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奥运场馆。此后奥运会的申办,一个重要的板块就是,申办方要详细陈述赛后场馆利用的规划情况。

值得借鉴的例子也有不少。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当地修建了一批高水准的现代化场馆,后来成为加拿大冰雪运动培训基地。卡尔加里冬奥会5个主要场馆,赛后一直被作为加拿大冬季运动的心脏使用,继续承办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事。依托高水平场馆,卡尔加里培养了很多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成为“明星的摇篮”,加拿大也逐渐成为冰雪强国。

伊泽尔谷高山滑雪场是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高山速降项目比赛场地。赛后,这里继续打造高山滑雪项目。当地雪道总长达150公里,共有四色雪道150余条,可以满足不同级别滑雪爱好者的需求。小镇只有常住居民1500名,但每年可吸引全球滑雪爱好者达5万人次,带动600人就业。这个深藏于山谷的小镇被打造成了世界顶级滑雪场。

2014年索契冬奥会奥林匹克公园赛后成了F1俄罗斯站比赛场地,赛道背景处可以看到冬奥会火炬。普京总统曾亲临比赛现场,让俄罗斯掀起F1旋风。冬奥会主 体育 场菲什特 体育 场成为俄罗斯 足球队的训练基地,被作为2018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的比赛场地之一。速滑馆被改造成俄罗斯南部最大的展览中心,冰球馆成为一座多功能 体育 馆,冰壶馆被改造成一座集 体育 和 娱乐 于一体的多功能馆。位于高加索山区的几座滑雪赛场对外开放运营,雪上项目 中心后成为八国峰会的举办地。

北京冬奥的圣火即将熄灭,我们一点不用担心赛后场馆的利用问题。在申办和规划场馆建设之时,赛后场馆利用早已通盘考虑。况且,冰雪运动已成年轻人的“新宠”,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各大奥运场馆会应接不暇。

The End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专业百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