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新书分享会(蒋方舟的新书)

博主:专业专业 昨天 1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蒋方舟新书分享会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蒋方舟新书分享会以及蒋方舟的新书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蒋方舟携新作《东京一年》做客深圳书店情况如何?
  • 2、东京一年读后感 100字就可以

蒋方舟携新作《东京一年》做客深圳书店情况如何?

8月11日,著名作家蒋方舟将携新书《东京一年》做客深圳一家书店,与书迷分享成长路上的困惑与思考。

蒋方舟称,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她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最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蒋方舟,女,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中国青年作家、杂志副主编。她自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 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引起了较大争议;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东京一年读后感 100字就可以

《东京一年》是一本由蒋方舟著作,中信 社 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一年》读后感(一):东京一年 我的三天
花了三天时间读了#蒋方舟#的东京一年,蒋方舟的文字极具亲和力,打开书是一篇篇的日记,其实我读书很容易倦怠,读着就想要跳到别的章节,以为自己抓住了整个脉络就已经收获了这本书。而这本没有章节的日记合订本却让我耐心地读了下去,因为小标题只是一个又一个日期而已。
其实这是第一次读蒋方舟的书,更吸引我的其实是东京,打开书内容也确实是符合我的期待,缓慢地、从容不迫地诉说着每一天,也是符合东京的感觉。喜欢作者去看的那些艺术展,虽然每天都是在体验却也没有忘记身为一个作家的职责,小说家不是上班族,更像是运动员,因为运动员没发敷衍自己,整个过程好比在海上挣扎,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这是每一个喜欢文学或者喜欢日本 的人都可以去尝试一读的书。
《东京一年》读后感(二):生活在别处
是的,生活总是在别处的。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有机会离开习惯的生活环境、节奏和习惯,你会重新发现自己的生活。蒋方舟就用一次在别处的生活重新发现了自己和生活。
《东京一年》是蒋方舟在日本访学居住的一年里写下的日记式随笔和评论。首先,这种小篇章的结构,让每一篇读起来都不太难,不用担心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每一天写的事情,或多或少,或长或短,但都是能看完的。这一方面可能是作为作家的蒋方舟对文字的慎重;另一方面,作为异乡人的蒋方舟,在日本的生活多少有点涣散。每日不是读书就是逛街、看展览、看电影等。她自己在新书分享会上也说,日本社会其实是很难融入的。她在日本选择作为一种歪果仁的身份生活。因此,她有大量的时间以异乡人的视角去观察日本的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当然作为作家的蒋方舟,观察只是思考的起点。对于生活中许多的小事,她似乎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总是能说出个子丑寅卯。陈丹青在与蒋的对谈中,对这点就表达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慨。从现象出发,然后旁征博引、上下钩沉,最后总能把事情说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和维度上去。我深信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而作者则是一座孤岛。他们手持一把锤子,然后他们眼里就只剩下钉子了。
蒋方舟说通过这一年的生活在别处,她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我觉得有点夸张,但透过这样的一年,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却是可能的。我也曾放下学习、放下工作,去到远方,以各种形式中断自己与过往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的新 ,都让我将过去和现在对比,在反差和不变中,愈发明确了自己是什么人。蒋方舟有阵子以“公知”的姿态,肆意挥洒着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见解。经过这一年,她说自己开始转变。转向内在,回归写作的本质。一时痛快肆意的评论和剖析,代表了一种一时的意气。显然,不是谁都能像梁任公那样,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尽管有如此转变,但蒋方舟内心那种洞察之后,对事物的犀利评点并没有完全消失,转而以更加隐晦和有趣的调侃出现。如讨论日本人跑步的那篇,从日本转到中国,笔锋隐且犀利。
《东京一年》读后感(三):不怎么样,失望
书名是东京一年,很好奇在这一年里,是否对东京能有比别人更深入的体会,以作家的视角介绍一下东京给她带来的感觉。抱着这个想法,读了这本书,然而失望至极。
在书中,就是去了哪个美术馆,之前看过了哪些书,再有就是对书的内容的堆砌和罗列,更像是一个转述者,极少有自己的看法,哪怕只是对东京一个人、一家店的个人体会,都看不到。而这些个人对某本书、某个名人的看法,读者很难get到,所以更是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总是忽然间就说自己读了哪本书,书里怎样怎样。感觉她还无法跳脱将自己建构起来的 积淀,形成自己的观点,一直在咀嚼别人的东西。
其实不用说东京一年,这种生活不管在哪里都是成立的,不用非去东京待一年。给我的感觉就是,哦你看书挺多,张口就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但似乎与本书的标题没什么关系吧。尤其是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梵高和高更,那些事都众所周知了,而且并看不出与文章有何关系,让人费解。
书的开头,将自己和歌德并列,也确实让人震惊到了。其实所谓少年成名,不见得什么好事,至少我没有看出她这本书有任何文采可言,个别篇幅不客气的说,是流水账。
还好我是看的电子书。

The End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专业百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