蛞蝓图片有什么危害(吃下去蛞蝓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蛞蝓图片有什么危害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蛞蝓图片有什么危害以及吃下去蛞蝓对人体有什么危害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请问这个是什么动物,有没有毒?
- 2、蛞蝓有何形态特征?对蘑菇有何危害?怎样防治?
请问这个是什么动物,有没有毒?
这种动物是鼻涕虫,学名叫蛞蝓。
没有什么毒性。
蛞蝓 [kuò yú](学名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为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动物的统称。中国南方某些地区称蜒蚰(不是蚰蜒),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与部分蜗牛组成有肺目。雌雄同体,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有黏液,民间流传在其身上撒盐使其脱水而死的捕杀方法的确有用。
外形特征
常见蛞蝓像没有壳的蜗牛。成虫伸直时体长30~60毫米,体宽4~6毫米;内壳长4毫米,宽2.3毫米。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较短,约1毫米,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毫米,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崎钝。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毫米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毫米。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体长2~2.5毫米,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生活习性
蛞蝓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适合其生活,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蛞蝓取食广泛,主要吃婆芋、面包树、雀榕、血桐、蟛蜞菊、双花蟛蜞菊、蔬菜、蘑菇球根、蘑菇等植物、真菌及其果实等。
生长繁殖
蛞蝓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且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一次,约1-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
危害特点
没有壳的软体怪兽,它们是危害庄稼收成最大的元凶。
蛞蝓取食草萄叶片成孔洞,或副食其果实,影响商品价值,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危害。
蛞蝓有何形态特征?对蘑菇有何危害?怎样防治?
蛞蝓俗称鼻涕虫,水蜓蚰,体 柔软,无外壳,暗灰色、灰白色、黄褐色、或深橙色,常见的蛞蝓3种,即双线嗜黏液蛞蝓(Phiolomycus bilineatus)、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黄蛞蝓(Limax flavus),俗称赤膊蜓蚰螺。
(1)形态特征 野蛞蝓体长30~40米毫米,暗灰、黄白或灰红色,有2对触角,在右触角的后方有1个生殖孔;口位于头部腹面两个前触角的凹陷处,口内有齿状物;有外套膜遮盖体背,有体腺,分泌无色黏液。黄蛞蝓长120毫米,深橘色或黄褐色,有零星黄色斑点;分泌黄色黏液,有触角2对。双线嗜蛞蝓长35毫米左右,外套覆盖全体驱;体表灰白色或浅黄褐色,背部中央有一条黑色斑点组成的纵带;有触角2对,分泌乳白色黏液(图15)。
图15 蛞蝓
(2)习性与为害 蛞蝓白天潜伏,晚间、雨后及阴天成群活动取食。一年繁殖一次。卵产于菌袋接种穴内,每堆10~20粒,常生活在阴暗潮湿的草丛、落叶或土石块下。适宜温度为15~25℃,高过26℃或低于13℃,活动能力差。产卵适温比活动适温低,地温稳定在9℃左右即可大量产卵,超过25℃不能产卵。土壤湿度75%左右,适于产卵及孵化。为害方式:蛞蝓爬行所到之处会留下一道道白色发亮的黏质带痕及其排泄出的粪便。可食蘑菇子实体,咬成缺刻,伤害组织,有时伤害处也诱发感染霉菌和细菌。
(3)防治方法 搞好场地周围的卫生,清除杂草、枯枝落叶及石块,并撒一层石灰粉。或用茶籽饼1千克,清水10千克浸泡过滤后,再加清水100千克溶液进行喷洒。夜间10时左右进行人工捕捉。发现为害后,每隔1~2天用5%来苏尔喷洒蛞蝓活动场所。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