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怎样卖炭(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卖炭翁怎样卖炭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卖炭翁怎样卖炭以及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卖炭翁》记述了什么事情的过程?
- 2、《卖炭翁》故事
《卖炭翁》记述了什么事情的过程?
《卖炭翁》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过程。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一位老人终年在南山卖木炭和碎木炭,他的脸上满是灰尘,显出烟的颜色,太阳穴上有一头灰白的头发,十根手指被木炭烧成了黑色,卖木炭的钱是为了什么?买你穿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不幸的是,他只是穿着薄衣服,但他担心木炭不能卖完,并希望它会更冷。
晚上一英尺厚的雪落在城外。清晨,老人开着一辆木炭车把冻坏的车轮滚到市场上,牛累了,人们饿了,但是太阳升得太高了,他们在市场南门外的泥地里休息。一辆车上的木炭,超过1000公斤,太监和被委任的军官们都纷纷赶走,老人不情愿,却束手无策,那些人把半根红纱和一桶丝绸挂在牛的头上,作为木炭的价格。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卖炭翁
《卖炭翁》故事
寒冬,长安城外郊区,终南山上。
山上的小路旁,一间破茅草屋孤零零地立在塞风之中,一个老翁面无表情地烧着炭……
花白的头发像冷风里的枯草,那被炭火熏黑了的沾满了灰尘的额头上,皱纹又深又密十指满是裂口儿,乌黑发紫,手掌布满老茧……
狂怒的寒风四处乱窜,终南山上的树木被刮得乐摇西晃,狂风不时地从茅草屋的缝隙中窜过去,发出“呼呼”的凄厉啸声。“吃的穿的都要靠这些炭了,天再冷些吧,……”老翁在心里叹息。
夜里,鹅毛般的大雪从空中飘落下来……老翁从床上爬起来,看到外面被冰雪覆盖的大地,顿时喜上眉梢。“老天爷啊,你真是有眼啊,今夭我的炭终于可以卖个好价钱了。〞怀着美好的希望,老翁赶着牛车离开了自己的茅屋,踏上艰难的卖炭行程。
等到老翁和老牛踩看厚厚的冰碴子,赶到集市的南门外,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那头老牛“吭哧吭哧”直喘着粗气,老翁也饿得快不行了。
远处两个穿着华丽锦缎、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向集市疾驰而来。只见一个穿黄衣的宦官,高举公文,大声吆喝:“皇上有旨,宫庭采购,……违令者,斩!”“喂,老头儿,这车炭,宫庭妥了。”说着命令老翁掉转车头向宫庭方向驶去,一车炭千余个,就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日子怎么过啊”,老翁不禁老泪纵横……
附原诗:
卖炭翁(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过改写成剧本,改写成故事,我有些许感受:剧本、故事都没有原诗精炼,没有原诗的朗朗上口,也没有原诗情节、矛盾集中。看来,要想笔头好,诗歌练习少不了。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