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郎相当于现在什么官(紫薇郎借喻何人)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紫微郎相当于现在什么官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紫微郎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以及紫薇郎借喻何人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紫薇|紫薇,只有你值得拥有这么美好的名字。
- 2、广西有什么别称
紫薇|紫薇,只有你值得拥有这么美好的名字。
一直觉得,名字里有“紫”的都是美的,好看的。紫霞仙子是无数人心中的仙女,阿紫也是古灵精怪的痴情种。
前几年参加一个活动,遇见一个女孩,名字是邱叶紫。一读这名字,就不由得想和这个人说说话,何况她还长得好看。记得那几天的活动,我总是没事找事的靠近她。她的长发,她的长裙,和她浅浅的笑容,都是那么吸引人。
“紫”再加个“薇”,念起来都是好听的音节。紫薇,紫薇,你想起谁?
紫薇这个名字,植物里有紫薇树,紫薇花。除了植物,紫薇还有三层意义:一为星座名,在北斗之北,相传为天帝的住所。《后汉书》记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二为皇帝居住的地方为“紫禁城”;三为唐朝管制名,由于唐朝中书省多种植紫薇花,紫薇花在道教中,有压邪扶正之妙用,唐玄宗笃信这一点,因此中书省也称紫微省。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有首诗《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诗里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其中“分曹限紫微”中的“紫微”即指中书省。《唐书·百官志》记载: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右丞相)为紫微令。紫薇便成了中书令和中书侍郎官职的代名词。虽时间不长,却成为历史掌故,以致后来凡任职中书省的,皆喜“紫微”称之。
唐朝最会做官的大诗人白居易,当时任中书郎,一日暮色四合,周遭寂静,他独坐在中书省,写下《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文中”丝纶阁”指替皇帝撰拟诏书的阁楼,“紫微郎”是紫微侍郎的简称,即中书侍郎。“直中书省”,“直”通“值”,是说“在中书省值班”。
我在中书省里拟诏书的丝纶阁值班,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钟鼓楼上刻漏的滴水声,时间漫长。在这黄昏的寂寞中,我一个人孤独地坐着,谁来和我作伴呢?惟独紫薇花和我这个紫微郎寂然相对。
此诗是白居易年轻时所写,“紫薇花对紫微郎”,值班时有紫薇花相伴,其中是有一份得意的。可是时候不久,白居易就因多次谏言惹得皇帝不高兴。《旧唐书》里记载,唐宪宗曾对人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中年的白居易得罪了朝廷,被变为江州司马,浔阳江畔,心境一度凄凉,写下了传世名作《琵琶行》。
白居易到了晚年又写过一首《紫薇花》的诗: “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浔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 与前“紫薇花对紫微郎”诗相较,意境已经截然不同。
白居易还有一首题为《见紫薇花忆微之》的抒情小诗:“ 一丛暗淡将何比,浅碧笼裙衬紫巾。除却微之见应爱,人间少有别花人。 ”这是借由赏紫薇花,怀念挚友元稹(字微之),“别花人”就是真正懂得赏花的人。
在唐朝,能入得中书省,便仕途风光,官运亨通,官至中书舍人的杜牧也有一首《紫薇花》的诗:
晓迎秋露一枝新, 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今何在? 向风偏笑艳阳人。
紫薇含着秋天的露珠展示出一枝新花,并不急于在春天与桃李争春斗艳。尽管人们夸赞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但当紫薇骄傲地开放时,桃李又在什么地方呢?据说杜牧写了这首诗后,广为传诵,人们就称他为“杜紫薇”。
紫薇花与紫微官署有密切联系,因而诗人就常常将其与官扯到一起,成了仕途权利的象征,誉称其“官样花”。宋代陆游有一首《紫薇》诗:
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
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
此诗中“官样花”,指紫薇花。原在官署禁苑栽植,现种植在钟鼓楼前了。陆游青年时期被皇帝召进京城,赐进士出身,但后来被贬出京师。流落天涯的紫薇花,正是诗人自己在宦海浮沉一生的缩影。
清人刘灏《广群芳谱》对紫薇评价很高,说它:“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夭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唐时多植此花,取其耐久,且烂漫可爱也。”难怪古人称赞“紫薇花为高调客”了。宋欧阳修也有诗作《聚星堂前紫薇花》,在他眼里,亭亭紫薇花,是不争宠的静女,清幽多姿,落英缤纷,也有寂寞的心。
亭亭紫薇花,向我如有意。高烟晚溟蒙,清露晨点缀。
岂无阳春月,所得时节异。静女不争宠,幽姿如自喜。
将期谁顾眄,独伴我憔悴。而我不强饮,繁英行亦坠。相看两寂寞,孤咏聊 。
紫薇花与诗人,相看两寂寞。一丝恬淡,一抹清幽,几许心事,有谁知?
紫薇是长寿树,可活500年以上,仍开花繁茂。紫薇早在1000多年前就作为奇花异木遍栽于皇宫、官邸。据说中国现存有许多古紫薇树,至今昆明、苏州、成都都保存有500—700年的古紫薇。古时人们认为紫薇以花色紫者正宗,故称紫薇。我国是紫薇的原产地之一,并且自古就是世界上的栽培中心。西方人从印度发现这种树,因此法语称其为“印度丁香“。
除了紫薇这个名字,还有很多别的好听有趣的名字:
百日红,满堂红,红薇花,怕痒树,痒痒花,宫样花,高调客,紫绶花,无皮树,猴刺脱,猴朗达树,鹭鸶花,佛相花,宝幡花,五爪金龙,紫金标,紫兰花、蚊子花,阿米荼等。结果为蒴果,状如大豆,内有种子多粒,11月成熟。
紫薇确实可爱,人若用手来搔弄紫薇的树干,树的枝枝叶叶就会轻微地颤动起来,好像有怕痒的感觉,所谓:“薄肤痒不胜轻爪”,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怕痒树、痒痒花的名字。 《群芳谱·紫薇》也记载:“一名百日红,一名怕痒花,一名猴刺脱。树身光滑,花六瓣,色微红紫,……人以手抓其肤,彻顶动摇,故名怕痒。”
据文献记载,北方人对紫薇最深的印象,乃是此树无皮,树身太滑,猴子都爬不上去。“紫薇,北人呼猴郎达树,谓树无皮,猿不能捷也。北地其树绝大,有环树夫臂者。”
紫薇不仅可爱,还是一种神奇的花木。年轻的紫薇树干,年年生表皮,而后自行脱落,表皮脱落以后,树干显得新鲜而光滑。老年的紫薇树,树身不再生表皮,筋脉挺露,莹滑光洁。紫薇自古至今都是非常好的盆景树材,为桩景“十八学士”之一。紫薇的一个重要的园林景观用途,可以是以各种桩景造型配置于适宜的环境当中,以起到一种遒劲、古朴、高雅、点睛的功效。
明代王世懋《学圃余疏》说:“紫薇有四种,红、淡红、紫、白,紫却是正色。”现在城市里常见紫红色,粉红色,淡紫色,白色。又称红薇,翠薇,赤薇。紫薇花朵,一簇一簇的生长开放,朵朵娇嫩动人,惹人怜爱。花瓣细小多褶,像是皱纹纱,英文中叫”皱纹纱桃金娘”。六个花瓣紧密匀称的在花苞上方呈倒锥体排列着,阳光可以畅通无阻地照射到花苞中央,细看每一片花瓣,就像一只小巧玲珑的降落伞,越看越美丽。
紫薇,看似娇柔,实则强大无比。紫薇为千屈菜科紫薇属医学落叶乔木,性喜温暖,能抗寒,耐修剪,耐旱,萌蘖性强,在北方也可露地越冬,有较强的抗寒力,在石灰土上生长也很好。紫薇花还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氯气的抗性较强。紫薇又能吸滞粉尘,所以它是城市、工矿绿化最理想的树种,适于种植在建筑物前、庭院内、道路旁、疏林和草地边缘。
紫薇树形优美,花色艳丽,花期较长,美化环境,勇于担当,绝不是温室里好看不中用的花朵。你看那高速公路中间的隔离带,一行行紫薇树舒展着身姿,伸出光洁的枝干,和繁茂飘逸的花叶,粉,紫,白,红,有黄色的花穗,婀娜多姿,微风吹来,轻舞飞扬,给坚硬粗糙的公路平添几分柔情和美好。如果正好红灯,你的车正好就停在紫薇花旁边,恰好有风吹过,花枝乱颤,摇曳多姿,笑盈盈地给你看,劳累的旅途中,估计这是最美好温情的瞬间了。
紫薇,名字叫起来如此动听,且内外兼修。你看她明明有颜值,站在那里就好看,偏偏要拼个才华,浑身都是宝,都是药。其性寒味微酸,有清热解毒,止痢,止血,止痛之功效,以根,叶,花入药,全年均可采集。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挖掘些紫薇根,洗净,和瘦猪肉一起炖煮,30克紫薇根配100克猪瘦肉,煮得烂烂的,当菜吃,几天后,牙就不疼了。
也许正是紫薇这种独特的个性,娇柔又坚强,也就有了人的性情。李渔评述说:
人谓禽兽有知,草木无知,予曰:不然。禽兽草木尽是有知之物,但禽兽之知,稍异于人,草木之知,又稍异于禽兽,渐蠢则渐愚耳。何以知之?知之于紫薇树之怕痒,知痒则知痛,知痛痒则不知荣辱利害,是去禽兽不远,犹禽兽之去人不远也。人谓树之怕痒者,只有紫薇一种,余则不然。予曰:草木同性,但观此树怕痒,既知无草无木不知痛痒,但紫薇能动,他树不能动耳。人又问:既然不动,何以知其识痛痒?予曰:就人喻之,怕痒之人,搔之即动,亦有不怕痒之人,听人搔扒而不动者,岂人亦不知痛痒乎?由是观之,草木之受诛锄,犹禽兽之被宰杀,其苦其痛,俱有不忍言者。人能以待紫薇者待一切草木,待一切草木者待禽兽与人,则斩伐不敢妄施,而有疾痛相关之义矣。”
紫薇花的花语,好运,和平,沉迷的爱。
在我国民间有一个关于紫薇花来历的传说。话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恶的野兽名叫年,它伤害人畜无数,于是紫微星下凡,将它锁进深山,一年只准它出山一次。为了监管年,紫微星便化作紫薇花留在人间,给人间带来平安和美丽。
如果你的家周围开满了紫薇花,紫薇仙子将会眷顾你,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当你和你的真爱一起在紫薇树下牵手时,可以从彼此的手心里看见天堂的模样,那将会是你一生最完美的归宿。
万物有灵且美。
广西有什么别称
历史上,广西有不少别称。
比如:桂、八桂、桂海、粤西、西粤、粤右、广右、岭右等等。
先说说比较少人知道的“粤西”
先秦至汉代,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岛广大地区统称“百粤”(百越)。
今广西因属“百粤”(百越)地而有“粤”之称,但“粤”没有专指广东广西,而多是今两广地的泛称,亦称“南粤”。
自唐设岭南东道、岭南西道,宋设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后,百粤(岭南)地分为东西两部渐成为定制,粤地西部的广西才因此别称“粤西”、“西粤”。
此别称得到正史认可。
如《明史·后妃——孝穆纪太后传》记:“弘治三年,礼部尚书耿裕奏曰:‘粤西当大征之后,……昔孝慈高皇后与高皇帝同起艰难,化家为国,……今纪太后幼离西粤,入侍先帝……’”(《明史》卷113,3523页)礼部尚书耿裕的奏书中使用广西别称“粤西”、“西粤”,并记入史书,奠定了此别称的权威性。
用“粤西”别称还见于《明史》的“张鹤鸣传”、“文苑孙艹贲传附李德传”中。
志书也不例外,明苏氵睿《广西田粮赋役志》开篇就用广西别称:“粤西自元以来,田额无征。
”同时,在明清古籍中,广西别称“粤”、“粤西”、“西粤”、“粤右”等屡见不鲜,此时的单名“粤”已专指广西了。
如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出任广西巡抚的杨芳编纂《殿粤要纂》,记安定广西的要事——边防、兵防、统治少数民族等。
清康熙二年(1663年)出任广西学道的闵叙著《粤述》,记广西山川、物产资源、民族风俗;清李调元辑《粤风》,杂采广西浔州府(今桂平、平南、武宣、贵县及附近)“土人歌谣”——“粤歌”,又附瑶、亻良(属今壮族)、壮歌数种,汇为一编。
上述书名中的“粤”均专指广西地区。
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记》,其中的“粤西游日记”专记游历广西之事。
诗文中以“粤西”称广西似乎约定俗成。
如明嘉靖间任广西右参政的陈暹诗《粤西松树》,还有明代钱希言诗《送向郡博移官粤西》、叶向高诗《送薜履章赴粤西藩幕》、吴道南诗《王将军出镇粤西歌》、董传策诗《粤西山水歌》、顾王诗《粤西曲》等,诗题中的“粤西”都指广西。
清代,先后任桂林、太平(府治今广西崇左县)两府通判的汪森,他的三部巨著《粤西诗载》(辑录汉至明代有关广西的诗词)、《粤西文载》(汇集秦汉至明代有关广西的文章)、《粤西丛载》(辑录广西的文物、天象气候、物产资源、逸闻杂事、风土民俗等资料),书名均冠以“粤西”。
张祥河的《粤西笔述》、陆祚著的《粤西偶记》等,均以“粤西”代称广西。
“粤西”也写作“越西”,如明代区大相诗《送谭司理之越西》、《送梁同年赴越西幕》,“越西”即“粤西”,指广西。
“粤西”或作“西粤”。
如明代,区大相为万历间广西府江兵备副使庄得全而作诗《赠庄得全太史使西粤》,朱谋晋诗《送僧游紫盖后入西粤》,侯一元诗《次音员留别西粤诸公》,汪道昆诗《胡金峰巡察西粤诗以赠之》,沈明臣诗《送朱参将先赴西粤》,汤显祖诗《送岳石梁之任西粤》,潘益之诗《送李比部叔良奉使西粤》,蔡汝楠诗《粤中歌送沈山禺谷还西粤幕府》等,又如董传策诗云:“昆仑山高控西粤,飞蟠千丈何奇绝。
”(《昆仑歌》)汪必东诗云:“西粤得平南,观风足美谈。
”(《过平南》),“西粤观诸郡,南宁亦首风。
”(《驻南宁》),盛于斯诗云:“三载留西粤,孤身历百蛮。
”(《女夫董文若从粤西龙州再过休庵》)诗中的“西粤”均指广西。
“粤西”的同义语为“粤右”,这与称“广西”为“广右”及“岭右”与“岭西”混称是同出一辙的。
因为我国历代王宫殿宇多坐北向南,民间亦有“左东右西”之说,故“粤右”即“粤西”,也是广西别称。
如明代广西提学佥事魏浚著《岭南琐记》,书中云:“粤右狼兵,鸷悍天下称最。
”“粤右狼兵”指的是广西土官统领的兵。
明嘉靖间任广西左参议的汪必东有《粤右督饷言怀》诗,诗题中的“粤右”即指广西。
以“粤右”代称“广西”也是人所共知。
美称广西为“桂”、“八桂”可追溯到先秦。
其名由来有二。
一是依据广西的物产而定“桂”、“桂林”、“桂州”之名,进而美言为“八桂”;二是由广西历代首府治所桂林之别名扩展而作全广西别称。
“广右”出现在宋代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序中记:“始余自紫薇垣,出帅广右”,注云:紫微垣又称紫微宫(星象名)……唐开元元年,改中书为紫薇省,即取天象为名,中书令曰紫薇令,省中官员曰紫薇郎。
范成大时为中书舍人,故云。
出帅,即出任。
《桂海虞衡志》注云:“范成大……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主管一路军政民政,当时通称‘帅’。
广右即广西,古人以左、右分指东、西。
”“广右”是随宋代“广西”作为行政区划名出现之后才出现的,因古人有“左东右西”之说而称“广西”为“广右”。
“出帅广右”即到广西任“帅”职。
宋代诗文中常见称广西为广右。
如《桂海虞衡志·志蛮》记:“瑶,本五溪盘瓠之后,其壤接广右者,静江之兴安、义宁、古县、融州之融水,怀远县界皆有之。
”“广右”即广西。
宋代知宾州(今宾阳县)的江西人徐梦莘在《与乡人宴集弹子岩中作》一诗序中说:“江西乡人同仕广右者十有二。
”“仕广右”即指到广西做官。
明清时期,以“广右”别称广西更普遍,甚至堂而皇之在官书中使用。
如明代黄佐《广西通志》中《广西藩封志》首句就说:“广右藩封,古未尝有。
”文献典籍《粤西诗载》中收录明代诗的题目中以“广右”指代广西的就有10多首。
如徐中行诗《送陈督学之广右》,严嵩诗《送李正郎之广右提学》,张居正诗《送黎封部参藩广右二首》、《送范比部恤刑广右四首》等。
清代 的王士性的地理著作《广志绎》,书中记桂林山水,并评说:“广右山川之奇,瀛海、蓬莱三岛不佳于是。
”均以“广右”指称广西。
与“广右”同义的指称是“岭右”、“岭西”。
因五岭以南的西部地区为广西地区,故得名“岭西”,“岭西”又因古人以左、右分指东西而称“岭右”,与“广右”名异实同。
如明代,汪镗《送少参袁钟山之岭右》,胡应麟《岭右张使君辟园城中,台榭池沼皆桂林胜绝处,予闻窃向往焉。
赋得霁虹桥》,诗题中的“岭右”指广西。
又如明曹学亻全《桂林风谣》云:“岭西饶药物”,明顾可久诗《送人解官还岭西》,明郭正域诗《送萧玄圃宫赞还岭西》等,“岭西”即指广西。
“桂海”溯源至南朝
南朝江淹在他的《袁太尉淑从驾诗》中有:“文轸薄桂海,声教烛冰天。
”唐李善注云:“南海有桂,故曰桂海。
”岭南地区古称南海,岭南多长桂树,故又称岭南为桂海。
但李善注释江淹诗中的“桂海”为南海,即岭南地区,是不确切的。
据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四有诗题云:“画工李友直为余作冰天、桂海二图,冰天画使北虏渡黄河时,桂海画游佛子岩道中也。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岩洞》记佛子岩在今桂林:“佛子岩,亦名钟隐岩,去城十里,号最远。
”唐刘克庄有《佛子岩》诗,注云:“佛子岩,又名钟隐岩,在桂林。
”把李友直为范成大画江淹诗句“文轸薄桂海,声教烛冰天”中的桂海、冰天二图,及范成大等所记佛子岩联系起来看,江淹诗中的“桂海”本意是实指今桂林。
“文轸”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文轸星逼近桂海,是赞美桂林为上苍之造化。
范成大作《桂海虞衡志》,以“桂海”冠以书名就出自江淹诗。
书名中的“虞衡”,指自己的官职,出自《周礼·天官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三曰虞衡”。
注云:“虞衡,掌山泽之官,主山泽之民者。
”范成大于乾道八年(1172年)任知静江府(治桂林)、广南西路(今广西)经略安抚使,故曰“虞衡”。
《桂海虞衡志》意为在广西桂林做官所见所闻的记录(记广西山川风物、民情风俗)。
可见,范成大所称的“桂海”,实指桂林,泛指广西。
“桂海”也有“多桂”之意,类同“八桂”,用以指称多桂的桂林及广大的广西地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桂海虞衡志》一面世,以“桂海”代称广西就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并沿用至今,多见诸古籍、文人墨客笔端。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