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习俗50条

博主:专业专业 41分钟前 1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客家人的习俗50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客家人的习俗50条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 2、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

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客家的习俗:

1、客家哭嫁

女方从迎亲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哭嫁。当男方迎亲队伍的花轿到达女方家厅堂时,那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无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这时产生第一次哭嫁。第二天拂晓时,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妆打扮,谓之“开容”,准备出嫁,这时产生第二次哭嫁。早宴后,当姑娘蒙上红头巾等待上轿时,这时产生第三次哭嫁。

2、遮伞习俗

三明境域客家女出嫁时要头遮一把伞,因客家方言“伞”与“产”谐音,遮伞意为新娘会传宗接代;迎娶方则要在门前挂一个米筛,因客家人把米筛视为“千里眼神”,用它挡在门口,能够看透新娘一路是否碰到邪魔,并把它们拒之门外。

3、客家春节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4、客家山歌节

客家山歌节是台湾竹东地区客家人民间节日。每年正月二十日举行。这一天,新竹、苗栗等地的客家人,都要到新竹县的行东参加盛大的客家山歌大会。远在外地经商谋生的客家乡亲,也会不辞千里赶来参加。

5、客家还花炮

客家“烧花炮”即流行于桂、湘、鄂、渝、黔等省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抢花炮”活动。上述地区的“抢花炮”活动源自广东东江流域、西江流域,尤以广西三江梅林侗族“二月二”抢花炮、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抢花炮最为著名。《广西通志·体育志》载曰:“抢花炮流行壮、侗、仫佬、汉等民族中,以每年二月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和古宜镇举行的最为热烈。”“

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

客家民俗:

1、做茶果

凡大时大节前,如春节、清明、中秋,家里的女性长辈便喜欢聚在一起做茶果,“糍粑”、“甜皮咸馅”、“喜粄”、“印粄”等等。如今这个场景越来越少见,再到我们的下一辈,估计就只能从照片和明信片中再现这个温馨的场面了。

2、婚庆嫁娶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最繁琐,同时也是将中国传统保留得最好的。譬如新娘入夫家门之前头顶“米筛”,寓意就是“米筛顶头千百眼,满屋哥叔做官回,满屋哥叔赚钱归”。别以为这是老土的做派,连乐坛天王陶喆结婚的时候,他的妻子进门前也得顶着个“米筛”。

3、拜山祭祖

客家人最注重祭祀祖宗,本地简称为“挂纸”。以前多在秋天祭拜,如今也有春秋两祭。祭祖一般是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这种情况下全族或全村都一齐出动,规模盛大,队伍往往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人;之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4、节日围餐

客家人喜欢热闹,尤其是亲戚之间的聚会颇多,因此我们小时候都曾有这样的记忆,大家到祠堂吃“围餐”。只要带上自己的碗筷和板凳,好菜好饭随便吃,浓浓的风土人情让人非常怀念。

5、新春上灯

年十二上灯,在客家人的习俗里,灯谐音“丁”,即添丁的好兆头。春节后元宵前,凡是生了儿子的家庭都会购买灯笼点起来,如果在宗祠里有组织,还能到集体点灯,是为“上灯”。

扩展资料:

1、客家人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在辗转南迁过程中战生荒、求生存、图发达而逐渐形成的 心理意识的积淀,客家人在生活中十分重视彩头,或称兆头。

2、客家人经营的商店、厂场名称,普遍进用昌、隆、兴、利、秦、和、丰、发、盛、茂等字,其寓意可想而知。

3、读书求出路,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风尚,许多小学名如启幼、育民、培益、文德、宣明、培英、四育、中兴,文锋等,都包含预祝成才成器的心愿、每年初开学那天,家长都要给读书的孩子吃上芹菜、葱子、蒜子、鸡肉、鸡蛋等,芹莱谐勤奋,葱子谐聪明,蒜子谐会算,鸡谐乖(健康),鸡蛋(又称鸡春)谐春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客家风俗

The End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专业百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