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鱼化石形象(艾青鱼化石的特点)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艾青鱼化石形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艾青鱼化石形象以及艾青鱼化石的特点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鱼化石》的主题是什么,它是一首什么诗
- 2、艾青鱼化石赏析 你看过吗
《鱼化石》的主题是什么,它是一首什么诗
鱼化石 艾青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艾青的《鱼化石》是一首哲理诗。他从鱼化石中获得了从亲历的特殊体验中所总结的惨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象征手法,用鲜明生动的意象、朴素平凡的语言,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鱼化石》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
诗的前六节写得相当精彩,形象描述了一条鱼从富有生命力到无缘无故地遇难到变成为化石的演化过程。这条鱼在遇难之前是多么富于朝气和活力:“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它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鱼的这种健康、快乐和无所不能的生命情态不禁使我们联想到风华正茂如日中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虎虎青年,他们在人生的黄金季节里大有作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其气吞寰宇的风度和傲视一切的胸怀令人振奋与鼓舞。可惜的是,“天有不测之风云”,火山的爆发,或者地震的发生,不幸将鱼儿年轻的生命掠夺而去,它被尘埋了无数个世纪,直到地质队员从岩层发现时依然栩栩如生,青春的风采依然,活跃的情态照旧,只是此时的风采和情态已经定格,已经符号化,生命的内蕴已经抽空,成为化石的鱼是沉默的,沉默得“连叹息也没有”,所有的器官都是完整的,但它已“不能动弹”,“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远天和近水,也听不见浪花翻腾的声音。这种缺乏生命灵动、徒具形式的完整又有何意义?在莫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人类往往显得异常渺小和脆弱,当我们目睹一个活泼的生命突然覆灭,除了深切的哀惋与沉痛的祭奠,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诗人既是在对无辜的鱼儿进行祭奠,也是在对自我生命进行悼惜。曾经,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浩劫,无缘无故地夺去了诗人十多年的光阴,十多年啊,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个人一生又有几个十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不仅如此,鱼的遭遇还象征了所有如艾青一样受到社会不公平待遇的知识分子共同的遭遇。诗评家谢冕说道:“《鱼化石》当然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不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这就是前面说的‘联想到众多的鱼变成了化石’。这是个人遭际与时代风云的叠合。”
最后两节直接点明了诗的主旨,诗人将鱼化石形象的写照延伸到对于生存规则和斗争哲学的阐发上来。诗人告诉我们:生命来自运动,斗争显示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逻辑。这个哲理的提炼与阐发,对于鱼化石来说,应该还是较贴切的。但我认为,最后两节给人狗尾续貂的感觉,对于整首诗来说,它不仅没有达到思想的升华和艺术的提升,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削减了“鱼化石”这个独特象征物意蕴的丰富性。同时,最后两节阐述的生存法则与斗争哲学也并不新鲜,还保留着明显的文革思维烙印。因此,同样是咏物诗,有直接的主题阐发的《鱼化石》,也许还比不上没有直接阐发、只有形象暗示的《礁石》那样富有审美意味和艺术感染力。
《鱼化石》。作品表达了归来主题,是历经磨难后深沉的生命思考,既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又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体现出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句“但你的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令人联想到鲁迅著名散文诗《死火》。“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在这里有双重含义,既指在环境所压抑和窒息者已失去生命活力,又似乎指在重获自由后仍对外界毫无反应的行为的怀疑。
鱼化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卞之琳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卞之琳于一九三三年夏天毕业于北大英文系,夏天认识了在北大中文系的张充和。卞之琳一直苦恋张充和,只可惜张充和后来随美国丈夫去了美国, 卞之琳也于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与青林结婚。 在卞之琳的诗里面,“你”、“我”、“他”都是相对的,这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断章》中,有人将“桥上的你”看作男的,而把“楼上的人”看作是女的。我更喜欢反而视之。在《鱼化石》中,作者开始就注明是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但我更喜欢把“我”看作是一个男的,这样虽然有悖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是否可以说作者的这种说明正是为了掩饰自己。
诗中第一句是“我”对爱情的渴望,具体的爱情,爱情具化为“怀抱”,是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想象,第二句说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我觉得这句诗理解为作为男子“我”经常倾心于“你”的温柔似水更为贴切。接下来,“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爱你一样的爱我,既是一种表白,也是一声询问。“我”心里透过一阵怀疑,也充满着一片希望。最后一句点睛之笔,“你我都远了”,你我也没有希望了,你是你,我是我,以后各不相干。但成为的“鱼化石”,使“鱼非原来的鱼,石亦非原来的石”,你我都彼此改变了对方。鱼化石并不是鱼和石的最佳结合体。鱼在石中时禁锢的,是彼此分明的,并不是融为一体的。从意象的选择上看,“鱼”、“石”构成的对比是不是正蕴含着一个脉脉深情、一个冷冷冰冰,从这个角度看,此诗倒好像成了一首怨诗,“男人”的怨诗。卞之琳先生是个男人,但他有女人的心性。虽然同把两首诗理解为爱情诗,但二者在“化欧”、“化古”上侧重点却不相同。如果说,《断章》更多的来自古典诗歌的灵感,那《鱼化石》则更多的对外国现代诗歌资源的吸收。
艾青鱼化石赏析 你看过吗
1、全诗共八节。第一节,诗人用轻松活泼的语言描绘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情态,“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沉浮”,而第二节诗人笔锋一转,猜测一条活泼自由的鱼成为鱼化石的原因,“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了解艾青经历的人都会明白这一节诗的象征意蕴,1957年艾青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被迫沉默二十年,失去了创作的权利,就如同那条曾经自由自在的鱼被突如其来的意外埋进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鱼化石的鱼被发现了,看上去似乎和原来没有改变,“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鳍和鳞都完整,/却不能动弹”,鲜活如初的鱼却已没有了生命,这正是对摧残生命的政治斗争的无情展示。“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映,/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曾经“在浪花里’跳跃”的鱼却离开了水,这痛苦就如同一个视诗歌写作为生命的人被迫停止了写 作。如果没有感同身受,是无法把痛苦表达得如此深刻的。最后两节诗人认为要想不成为化石就要运动,即“活着就要斗争”。
2、《鱼化石》集中体现了艾青归来后诗歌写作的风格。首先,不展开对生活具体场景的描绘,而是从具体的生活感受中提取出一种更有丰富的象征性的人生体验,从而达到对历史的批判与反思。艾青在《鱼化石》中没有描写作者及同时代者所遭受的政治挫折,但又无一处不在写,这种对鱼的感受的获得完全得益于作者对自己几十年人生体验的提炼,然后把它熔铸到写作对象上。就像诗人自己所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充分说明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不仅是把自己,而且把许许多多人的生命体验也加进来。其次,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在这首诗中,“鱼化石”就是艾青在广泛观察生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提炼,再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去,从而使“鱼化石”这一普通的事物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涵。最后,语言质朴,不事雕琢,诗句简短,诗行匀称。
发布于:2023-07-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